在大寶即將滿4歲的日子,我發現我懷孕了....
這胎跟上一胎一樣發現的很早,不過兩胎狀況完全不一樣,就當我發現懷孕沒幾天就開始深咖啡色出血(血量不多大約50元硬幣)持續了5天 中途有一天有擦拭到鮮紅血(大約10塊錢硬幣),因量不多後續媽媽有趕快臥床休息隔天就比較好轉
原本我是約下一個禮拜才要去看醫生! 看心跳後就應該可以領媽媽手冊了,原來想兒童節4天連假給家人驚喜!
結果在這週五上班就開始血量慢慢變多.....腹部也不時出現腹痛,開始不太能走路,尤其是上下樓梯.....(開始有痛感)
晚上緊急去看醫生
醫生表示:出血原因很多
第一個先檢查有無子宮外孕!
無!著床位置OK
聽到孩子還在子宮(內心安心多了)
拿了白色安胎藥 (黃體素)回家找醫生藥師指示吃藥
看醫生過程有特別提到出血要再多觀察,若吃藥有改善就不要太擔心了,若沒有好轉就比較不樂觀!
安胎就是真的只能躺著,躺到腰酸辛苦,為了孩子真的是躺!! 媽媽真的好偉大
回家後馬上吃藥臥床休息,
後面竟然開始腹痛,慢慢增強強度一直持續! 每次上廁所是我最害怕的時候,害怕擦拭後看到血漬,但該上的還是要上!
後面發現出血量開始越來越多,換了件底褲都是溼了,開始上廁所都是一缸血
腹痛越來越嚴重,我在這時侯忍不住崩潰大哭
我想要這個孩子,但我內心知道......應該快流不住了!
寶妹這時跑來安慰我,抱抱我,故作堅強的老公也是在一旁安慰我,接著我們就趕到醫院掛急診(愛面子的我又換了乾淨的底褲)
可能護士看到我底褲很乾淨跟我說 懷孕初期有些著床會出血問我知道這事嗎? 溫馨安撫我,等醫生來看!
急診:
照了超音波,再次檢查是否子宮外孕,孩子還在! 因為昨天才來拿安胎藥吃,吃藥後狀況沒有控制,出血量變多了急診,醫生開藥提高藥劑使用量,另外再幫我打了安胎針!
醫生跟我聊到,叫我要順其自然,有些胎是會自然淘汰,強留也是不太好,不過還是叫我先躺臥吃藥安胎,試試看安不安的住,先盡力再說!
回家後心態調整了,雖然眼淚一直淚,但也做好了心裡準備!
吃完藥睡到半夜3點多 屁股一片濕(我已經有用衛生棉墊著),褲子會濕那麼大一片,被子床罩都濕了!
這時我肚子已經沒有那麼劇痛,只有輕微悶痛!我心裡有底,但我還沒有勇氣面對!直到老公出門幫我買早餐,我才趕快去廁所處理換乾淨的褲子
當脫下褲子那一剎那,滿滿的鮮血!有看到一塊半個手掌心大的組織物.....我知道,是該說再見!
《因介於照片有點血腥,我經過處理放在文末處》
這篇訴說著心情,也懷著感恩的心
謝謝短暫孩子沒讓媽媽痛太久、沒有子宮外孕讓我免再唉一刀,選擇在半夜自然排出
出血過程中,不知道看了多少文章、多少媽咪論壇,孩子應該是再跟我說「媽媽你太累了!要好好休息」
老公這一路一直陪伴在我身邊,他內心其實很難過但他怕影響我心情,不曾掉過淚!反而一直擔心我的心情,孩子不管有沒有我們就順其自然,最重要的是-媽媽顧好自己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!
懷孕初期
出血真的要多注意,能安胎好好休息就盡量休息!!
聽從醫生的指示
雖然我是自然排出,但還是要去看醫生追蹤後續是否有乾淨....瞭解子宮目前情況
真的沒辦法!媽咪們也不要太自責,先顧好身體寶寶會再回來的!小產也要好好補身體喔~
《如果一樣跟我有出血的媽咪們,加油!多躺臥讓自己多休息》
《如果是爸爸看到這篇文章,我希望你可以振作,好好關心另一半,尤其是有大寶的家庭,這時多關心一下大寶,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!》
既來之則安之
是你的跑不掉,不是也強求不來
我們能做的,就去做! 盡力就好
現在醫療發達,有問題就前往醫院尋求專業支援! 勿聽偏方以免延誤就醫!2019-03-25
雖然是小產,我還是有稍微有點補一下身體,前面剛小產完身體很虛弱,沒辦法站超過半小時15分鐘就開始頭暈......
現在身體也已經有好好休息,心情和身體也逐漸健康!
謝謝家人朋友們關心! 娘家和婆婆每天的燉的雞湯、弟妹的雞精、朋友同事們寄來的補品讓我好溫暖!
如果妳跟我一樣,遇上了! 希望你也要好好愛護自己,小產後當下我難過,我問了line群100人媽媽群 流產到底是什麼情況,因為我印象那群有媽媽小產過,當初我們還一堆人安慰她,後來發現裡面有小產經驗的媽媽就有10多個,網路上查了小產機率為16%,這些媽媽後來也有再度懷上孩子! 加油~哭泣後,記得擦乾眼淚往前走!
下圖為 我排出組織物 (若不敢看的就可以轉台關掉視窗回上一頁)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下圖為 我排出組織物 (若不敢看的就可以轉台關掉視窗回上一頁)
.下圖為 我排出組織物 (若不敢看的就可以轉台關掉視窗回上一頁)
.下圖為 我排出組織物 (若不敢看的就可以轉台關掉視窗回上一頁)
.下圖為 我排出組織物 (若不敢看的就可以轉台關掉視窗回上一頁)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
.